发布时间:2020-08-27
阅读次数:15578
自然经常跟博物联系在一起。在诸多的儿童博物馆中,从不缺少自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圈,一定的自然博物是从业者的基本素养。
在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探究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儿童,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儿童需要自然博物吗?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
我们如何界定儿童的自然博物,以及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儿童的自然博物教育。
01/博物与自然博物
博物,本意指辨识了解各种事物,也有通晓万物,见多识广的意思。
与之对应的概念是“博物学”,指:
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种古老的适应于环境的学问,涉及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
博物学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宏观把握世界的方式,最看重观察、描述和分类。(刘华杰)
无论是博物还是博物学,其内涵都不仅仅只是知识,还包含了相关知识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在“博物”过程中及基础之上形成的情感或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自然博物?借用博物和博物学的定义,简单的理解就是,辨识和了解各种自然事物。
自然博物并不只是了解众多与自然相关的知识,还包括积极的自然情感以及体验探索自然的能力。
卢梭对“植物学”有过一段论述,他说:
有人说过,植物学只不过是一门‘词语的科学’,这门学科仅仅是一种记忆训练,只能交给我们植物的名字。
就我而言,我不知道,如果一项研究只是单纯的‘词语的科学’,那它还有何价值可言。
如果我们仅仅给孩子们提供一种有趣的消遣,那就忽略了其中更重要的部分,亦即让他们获得乐趣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智慧。
要教他们永远不要满足词汇,而且要让他们相信,仅仅记住某物,并不能对事物获得丝毫的理解。
植物学不是词语的科学,最为关键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词语或知识的记忆。博物亦然,自然博物亦然。
自然博物最终所致力的不是了解自然,而是理解自然。
02/儿童的自然博物
一个真正具备自然博物的人,所具备的除了广博的自然知识之外,往往也会表现出对自然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浓厚兴趣,同时还会拥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及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儿童的自然博物是一种“前博物”,关键在于“博物意识”,即“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意识。”(虞永平)
儿童的自然博物,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第一,自然博物源起于对自然事物的兴趣或情感。
儿童生而具有亲近自然的本能,儿童的自然博物建立在他们“亲生物”特性的基础之上。
◆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喜欢探究自然,是儿童自然博物的出发点,也是其重要的内容。
第二,儿童的自然博物是自主建构的,建立在行动的基础之上。
无论是知识维度,亦或是情感和价值观维度,儿童的自然博物都不是成人直接教授的。
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需要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的经验。
◆儿童自然博物的达成,是在回归真实的自然,与真实的自然事物互动,“伴随”着体验和探索自然的过程而逐渐“习得”的。
第三,儿童的自然博物关键不在认知,但并不排斥自然认知。
在体验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儿童会获得大量的信息。所有的这些信息不是零散地存储于大脑的,而是会形成诸多相互关联的“图式”(皮亚杰)
儿童的自然博物,一方面需要基于某些能力获取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需要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存储,还能够灵活的加以调动和应用。
◆儿童的自然博物在认知层面,关键不在于认知的量,而在于认知对应的能力及思维。
第四,儿童的自然博物,从身边的自然开始。
博物的“博”是相对性的,相比于常规理解的“广博”,儿童的自然博物通常会“限定”到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
◆同儿童的自然教育相同,关注的是“在地性”,即围绕着身边的、真实的、日常的自然事物展开。
切忌一味的追求范围的广泛和量的多少。
第五,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自然博物。
自然很广博,自然博物所涉及的内容和方向诸多。进入真实的自然,不同的孩子,关注点和兴趣点都不一样。
既不要指望每一个孩子对每一种自然事物都有博物的动力,也不要指望所有的孩子都对某一种自然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自然博物的能力和需求不同,自然博物教育的目标设定和内容选择也当不同。
03/儿童的自然博物教育
开展和实施儿童的自然博物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激发儿童对自然的“惊奇之心”。
蕾切尔●卡森说:
”倘若我对仙女有影响力,我会恳求她赐予世界上每个孩子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被摧毁。惊奇之心,能永远有效地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力量源泉。”(《惊奇之心》)
创设能够激发儿童探究欲望的自然环境或是在环境中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激发儿童对于自然的“惊奇之心”,这是儿童自然博物的基础。
第二,引导儿童应用不同感官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观察探索自然。
儿童的自然博物,建立在直接的感官体验和亲身的实践探索基础之上。
引导儿童借助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观察探索自然,从中发展他们从自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自然博物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引导儿童学会借助图表等梳理有关的自然经验。
儿童在探索自然中获得的经验以一定的结构(图式)存储于大脑,在与自然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调整优化。(皮亚杰)
引导儿童借助图表梳理获得的自然经验,一方面会帮助他们学会将获得的零散经验变得有条理和逻辑;
另一方面外在呈现的图表会不断地内化为儿童内在的思维结构或模型,这是儿童能够做到在大脑中存储大量信息并能够灵活调用的关键。
第四,和孩子一起收集自然物。
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自然材料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喜欢收集自然中的物品,叶子、种子、石子等等。
收集自然物,是儿童对自然中的某些事物产生兴趣的重要表现,是自然博物的重要辅助。
第五,和孩子一起打造一座自己的自然博物馆。
在学校或幼儿园打造一座自然博物馆并不容易,但这是相对于正式的自然博物馆而言的。
对于儿童来讲,一个自然博物馆可能只需要收集身边常见的一些种子或者是叶子,摆放在班级的某个区角就可以。
重要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某些特定的逻辑组织呈现一些自然事物,并基于此开展相应的自然体验探索活动。
儿童的自然博物是融于日常生活,融于日常的自然体验和探索活动之中的。自然博物的达成并非一日可就,需要不断的日积月累,厚积才能薄发。
儿童的自然博物教育绝非知识教育。自然充满智慧,与自然相处需要智慧。
儿童的自然博物教育,要从“崇知”向“爱智”回归。
回到开篇的问题:儿童,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儿童需要自然博物吗?答案显而易见。